在香港北上的导演中,尔冬升是少有的能把“叫好又叫座”结合得完美的导演之一。
尔冬升是演员出身,早年在邵氏公司拍了大量的武打片,在港片的熏陶下长大,后来转行做导演后,他的作品吸取了香港类型片的精髓,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节奏感抑扬顿挫。
同时尔冬升更深入街头巷尾了解过民间疾苦,因此他的作品里总是充满了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比如《癫佬正传》里的精神病人,《门徒》里的瘾君子,《忘不了》里的小巴司机,《新宿事件》里在日打拼的华人等。
(资料图)
9月9日,尔冬升又带着新作《海的尽头是草原》与观众见面了。
乍一看,本片像是一部文艺片,但别被它文绉绉的片名骗了,其实它是一部娴熟的类型猛片。
影片一共124分钟,前90分钟导演都在娓娓道来一个千里寻亲的暖心故事,可在最后半小时,他突然放出温柔一枪让剧情骤起波澜,然后观众就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奏曲给晃了神,等我们缓过神来已经是泪流满面,只剩震撼与感动了。
我们来看看网友怎么说,在淘票票上,这位网友说好久没看过这么感动的片子了。
这位网友则是看了预告片慕名来到影院,结果被影片浓烈而深沉的爱给感动到。
这位网友则言简意赅,提醒大家记得备好纸巾。
在豆瓣上,这位网友在北影节提前看完了全片,表示有一种直达内心深处的暖意。
这位网友则表示这是一部值得二刷的好片,观影时联想到生活种种,哭到无法自拔。
在猫眼上,这位网友的表述很直接:“很好看,哭死我来了。”
可以看出,本片的后劲儿很强,大部分观众都在谈情绪,其实仔细研究起来,这部催泪神作不只是简单的感动,而是用娴熟的技法将类型片和家国情怀巧妙融合,然后用精心设计的变奏给了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具体而言,本片的故事背景很宏大,讲述的是“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事件。
上世纪60年代,我国遭遇灾荒,南方地区受灾严重,产生了一大批的“孤儿潮”,这些孤儿先是被送进了上海福利院。
随后国家号召受灾较轻的省份援助上海,刚开始是捐款捐物,后来有人提出不如直接把这些孤儿送到这些省份找人领养,于是内蒙古、山西、陕西、山东等省份就向这些孤儿敞开怀抱,其中内蒙古接收的孤儿最多,仅1960年就接收了3000名孤儿,从此有了“三千孤而入内蒙”的历史典故。
如今60多年过去了,这段历史已经沾染了风尘,这些孤儿后来生活如何,我们不得而知,这一块历史留白就为影片提供了创作土壤。
可是想拍好这部影片并不容易,尔冬升在讲好一个故事的同时还要给大家科普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如何把一个家庭向的故事汇入中国宏大叙事的主题下,这道难题就摆在了尔冬升面前。
好在这难不到一向喜欢钻研的他,早在2019年他就启动了这个项目,3年里他亲自带着团队来到内蒙古调查走访,期间请教了当地的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做顾问,搜集了大量新鲜的一手资料,然后才拍摄了这部影片。
而看完影片后,我们发现,尔冬升是认真的,他不是照本宣科的把这段历史念给我们听,而是将类型片里的跌宕起伏植入其中,带着我们在一次情绪起伏中回溯这段历史。
影片分为过去和现在两条线。
在现在这条线上,陈宝国饰演的哥哥在弥留之际踏上了寻亲之旅,60年前母亲抛弃了妹妹留下了她,从此他和妹妹再没见过面。
妹妹还活着吗?他要如何帮母亲获得妹妹的原谅,这些问题纠缠着他,也牵引着观众;
在过去那条线上,妹妹来到了千里之外的内蒙古,在那里她住进了萨仁娜一家,有了新的爸爸妈妈和哥哥。
然而她对生母的抛弃行为耿耿于怀,一度想通过扒火车回到上海,去母亲那里要一个说法。
妹妹能重回上海吗?她能否等来母亲迟到的解释?这些问题同样让影片充满了情绪的张力。
在前面90分钟,这两条线同时推进,并行不悖,如两条蜿蜒的河水静静流淌过观众的心扉。
到了最后半小时,两条线交汇在一起,瞬间撞击出了惊涛骇浪,尔冬升用反转的剧情,再用蒙古族爸爸放空枪的情节,最后用巧妙的设置,一套组合拳打下来,这个关于“寻亲与和解”的故事被讲得别开生面,摇曳生姿,结尾处当陈宝国流下热泪,我想每个观众也会深受感动,和自己心中的郁结做了一次和解。
一般导演回顾历史的苦难常常是悲天悯人和苦大仇深的,尔冬升不一样,他用类型片的曲折和暖心的人文情怀来重新梳理历史,我们感受到的更多是爱。
在北影节上,尔冬升也强调,自己不会再去拍摄恨的东西,现在大家压力都很大,他想拍感动大家的作品,即使是悲剧也要让观众看到希望。
如果说海的尽头是草原,那么草原的尽头就是爱,真诚推荐大家去影院观看这部暖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