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最近在看什么剧哇,前两天阿杠在逛B站时,无意中刷到了一个新剧,叫《三悦有了新工作》。
内容其实蛮套路的,讲的是有梦想有能力的女孩赵三悦(周依然饰)在经历过社会的不公平打压后一度颓废到摆烂,直到遇到“新工作”,才再次成长起来的青春励志故事。
【资料图】
这个剧播出后一直没啥水花,目前为止最出圈的一句台词,是赵三悦在跟身为医生的罗大淼(梁靖康饰)介绍完自己的职业后,罗大淼非但没“嫌弃”她,反而说了一句“我是生的守门员,你是死的摆渡人,咱们算半个同行”。
对于一脚刚刚迈进殡葬行业,感觉身边全是抵制声的赵三悦来说,这句话无疑是种肯定和尊重。
这句台词也是阿杠觉得《三悦有了新工作》值得一看的原因,它的结构虽然是过往电视剧中常见的职场剧套路,即“由一个新人菜鸟揭开一个行业”,可赵三悦掀开的幕布,却是白色的殡葬行业。
对于在东亚文化里成长起来的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殡葬行业代表的“死亡”,永远是一个带着恐惧的话题。平常听到诸如殡仪馆、遗体、白事这类词汇,要不觉得“晦气”,要不就是有诸多忌讳,对于殡葬行业从业者更会是绕着走,生怕他们身上的“死人味”沾染到自己。
山东枣庄的一家获得经营许可的殡葬店,就因为开在小区楼下,被居民倒垃圾抵制
可这些东西,大部分都属于“自己吓自己”的精神范畴。
饰演赵三悦的周依然在接受采访时就说,在殡仪馆里拍戏真的会有一股味道,殡葬行业的从业者知道那是人死后会出现的正常自然现象,可在不明所以的人看来,就是“怪味”,是“尸臭”。
在无法直视死亡且对此毫无了解的大环境下,人人心里都存了恐惧。老一辈是这样,年轻人也逃不过。
三悦围观大姨给遗体收容时,闻到尸臭味后冲出去吐了,大姨给她递来一杯水,她的手刚伸出来又缩了回去,直到大姨说“我洗过手了”,才接过来把水喝掉。
大姨在以“专业对口”为由给她介绍工作时,不明真相的三悦没有拒绝,可到了殡仪馆门口她才意识到所谓的专业对口是要给死人化妆。
“你让我来殡仪馆当化妆师?是殡仪馆啊?!”,三悦的反应就是绝大部分人的下意识反应,觉得殡仪馆不是正常人工作的地方,或者说谁会去殡仪馆找工作呢?
中国人骨子里对丧葬业的抵触,使得这个行业都变得可怕起来。可偏偏就是这么一份听起来晦气又不正常的遗体化妆师工作,让观众感受到了殡葬业从业者所面对的各种偏见和无奈。
作为过来人的师姐告诉三悦,租房时千万别跟房东说自己是干这行的,否则不好找房子,三悦不以为然,直到租房四处碰壁,无房可租;
三悦去婚礼现场找妈妈要钥匙,一旁吵架的新人本来因为私人原因发生争吵,一听到三悦的工作,直接过来撵人,骂道“我说今天这日子怎么那么晦气”……
三悦面对的这种不公,或者说殡葬业从业者身处的不公平困境,一直都有。
他们打车上班定位到殡仪馆,没有任何一个司机愿意接单;在拥挤的公交地铁上谈论工作,越聊身边越空,周遭人都离你很远;
#下图出现的文字内容,是殡仪馆员工李思沅采访中说的#
利用空闲时间去餐厅打工,就算很认可你的业务能力,但因为你在殡仪馆当告别仪式的主持人,所以餐厅会“好商好量”地辞退你,餐厅经理直言“除非你辞掉殡仪馆的工作,才有资格继续在这里弹琴”。
不仅工作会被人指指点点,你的人品也会因为这份工作受到质疑。家里亲戚朋友聊到你的工作,会戳着你的脊梁骨说“都是蹲过大狱的人才干这种活儿”。
亲朋好友结婚生子更是不敢去庆祝,万一孩子哭了就得被说三道四。
工作的特殊性促使了他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分享日常,身边的朋友也会因为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产生距离。所以殡葬行业的从业者从不参加朋友的婚礼、不和好朋友握手、也不和她们说再见。
日常相处是这样,感情层面就更难。
无论是个人条件还是物质基础都不错的女孩子去相亲,每次都不敢主动坦承自己的真实职业,因为说出来就会被对方骂“你这种人,怎么有脸出来相亲啊?”
于是因为这层关系,他们开始“欺骗”,剧里女孩子出门都说自己在从事服务业,还把这个回答定为“标准答案”,把这样的回答称之为“自我保护”。
毕竟她们只有对外这样介绍自己的工作,才能融入主流生活。
可明明殡葬从业者跟其他行业一样,都是一份职业而已,不应该承受外界的凝视与误解。
从专业上讲,他们上学时也要学对应的课程,也要为学分发愁,这是一份需要技术的工作,不是光凭“胆子大”就能胜任的。
剧里赵三悦身为遗体化妆师,日常工作就是给遗体修理遗容,不仅要给遗体化妆给遗体塞舌头,时常出入停尸房,还要面对残缺不全的遗体。现实生活中从业三年的遗体整容师王恒本科学得是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每个月都要处理几个复杂遗体。
从生活层面考虑,作为一名普通人,他们也需要面对柴米油盐和房租房贷,会为工资低而发愁。
遗体整容师王恒就说,从事他们这个行业的,大部分都是普通人,没有大家所谓的那些又神圣又乱七八糟的东西,他们挣得就是一份养家糊口的钱。
王恒到底原话是:“我就是干着自己的活儿,对得起我挣的钱,对得起家属,对得起逝者。”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跟大多数需要你熬夜加班的工作相比,殡葬从业者的工作里,多了一份对往生者的尊重。他们在适应生理上的不适,承受严谨工作带来精神压力的同时,全得是往生者最后的体面和尊严。
在中国的丧葬文化里,人要“干干净净”地走,亲属也需要告别,所以我们需要遗体整容师来修复因为溺水、车祸等等死亡原因造成的遗体破损,还逝者一个体面的外表。
给往生者尊重,让家属释怀,让我们能更加平静地接受每个人都必然走向的结果,这正是殡葬行业从业者能给我们带来的东西。在精神层面给予安抚的意义,指引着家属更好的面对生活。
殡仪行业其实并不如我们所想那样晦气,那样死气沉沉,那样常年围绕着阴森恐怖的气息,反而因为直面死亡,让人更懂得要珍惜生命。
迷信也好,避讳也罢,很多人对殡葬行业的抵触情绪都来自恐惧和不理解,可如果他们能明白殡葬从业者真正在做什么,他们在为往生者做什么,又能为往生者的家属做些什么,估计就能理解并尊重他们了。
周依然在采访时就分享说,有一场她在殡仪馆里与父亲和解的戏,剧情设置是三悦在情感上无法跟缺失她成长的父亲和解,可当她亲自整理父亲的遗容后释然了。
在开拍前,周依然不知道该怎么演,可等她身处在那个情境中,她慢慢明白了,在死亡面前,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
在一些影视剧里,为了能让普通人能更好地理解这份职业,明白殡葬从业者到底在做什么,做了很多名词上的拆解。
比如《三悦有了新工作》这部剧里,对丧葬职业的理解,用了医生这个常年救死扶伤的职业去类比,说他们是“生的守门员与死的摆渡人”。在之前上映的电影《人生大事》里,殡葬师这个职业被叫做“种星星的人”。
阿杠觉得,这可能是种迂回柔化的方式。毕竟在东方文化里,我们习惯迎接新生,却从未练习接受死亡。
可人生百年,终归要面对生死,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大家都知道这份职业的特殊性,也对这类服务有需求,那为什么,这些提供殡葬服务的从业者却得不到相应的尊重呢?
大众对殡葬行业的职业偏见有多大,这似乎一直是个心照不宣的问题,长久以来大家默契地避而不谈。可即便不被大家理解、被接受,依然有一些人坚守在这个行业里,并怀着获得大家理解的小小希冀。
撕开殡葬行业的神秘面纱,把真实的行业现状告诉大家,抵消掉中国人对丧葬文化的迷信色彩,这将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但只要有人努力做这件事,开始的契机就不算晚。
其实除了颇具深意的职业选题,《三悦有了新工作》里还有很多关于人性的讨论,在生死面前人性中的趋利避害被无限放大,一些引人发思的故事和台词也由此在展开,比如说“中国人的葬礼,活人总是比死人重要”。
这些台词和故事都属于身边常见的例子,真实地发生在每一家殡仪馆里,构成了生死面前的众生百态。
我们看过了那么多职场剧,可以在律政剧里讨论司法与人性,可以在医疗剧里深究医患关系。可以讴歌医生的伟大,赞美医生的崇高,那么总有一天,我们可以在殡葬剧里谈论生死与离别,感慨人性与尊严。
因为“死的摆渡人”理应和“生的守门员”一样,获得同等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