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当年的“星战”是怎么干的吗?阿纳金要救帕德梅,他和帕尔帕廷说,我要学黑暗原力,只有这样才能救她。卢克要打败父亲,找到尤达,我要成为绝地武士,掌握原力。尤达起初还笑而不语,后来也就从了。学原力,成为绝地武士,是人物动作的核心。
但现在,蕾伊却对卢克说,我已经知道了我想知道的,学了我想学的,我要走了。
这也是“最后的绝地武士”的大叙事策略,绝地武士也好,原力也好,它们是很有魅力的工具,但不能所有一切都围绕它们转,工具还是要为故事服务。
并且,试想一下,如果这部150分钟电影通篇都是原力,动不动就是原力战斗,那么本片最后咋舌的原力,还能有那种惊鸿一瞥的效果吗?
如果说要为“最后的绝地武士”定调,无疑是“破”和“立”。在一个如此经典,如此万众瞩目的电影系列里,敢做出如此变革,更何况还是在被无数人诟病套路陈腐的迪士尼爸爸手里,《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足够获得尊重和掌声。
在故事上,“最后的绝地武士”的核心主题是“认识自我”,这也是四十多年“星战”历史中,故事立意和“帝国反击战”最为接近的一次。可以说,“最后的绝地武士”和“帝国反击战”是“星战”电影中,唯二的两部,不再是单纯的冒险电影,而是具有心理深度的电影。
在那部被公认为是最好的“星战”电影,“帝国反击战”中(或许现在要易主),卢克知道了自己身世的真相,他是大反派达斯·维达的儿子,陷入了俄狄浦斯式的痛苦挣扎中。影片中有一个著名的场景,卢克进入了一个洞穴,在那里他看到了达斯·维达,两人一番交战后,卢克打败了维达,还斩下了他的头。面具爆开,里面达斯·维达的脸居然是卢克的脸。
这个场景在“最后的绝地武士”里得到了再现,并成为了影片的点题之景。蕾伊在小岛上跟随卢克学习原力,不小心掉入了一个洞穴。卢克告诫过蕾伊,这个洞穴里潜伏着原力的黑暗面。洞穴里仿佛没有时间和空间,蕾伊在其中看到了无数个自己,渴望知道身世的蕾伊希望洞穴能显现出父母的面貌,但尽头处,她看到的却是自己。
这段梦境式的情节,和“帝国反击战”如出一辙。
学习原力,本质上是认识自己。卢克经历过洞穴后,拒绝像他父亲那样转向黑暗面,成为了绝地武士。蕾伊则是进一步寻找关于自己的真相(绝地和原力元素的弱化,同样和影片的叙事母题呼应)
如果说认识自我的煎熬在“帝国反击战”里还只是卢克一人,那么在“最后的绝地武士”里,主角几乎都经历了这样的煎熬过程。
卢克在重新认识自我。他悔于自己没有给绝地和共和国带来光明和希望,反而引出了黑暗面,他自我放逐,切断和原力的联系,无视自己的使命,只想聊度残生。蕾伊的到来刺激了他,让他审视过去和自己。痛苦中卢克一度想要毁掉绝地圣殿,好在尤达的英灵出现,给卢克指明了方向。(仔细看尤达,木偶式的形象沿用的是老版正传,而非CG式前传,这也算是一个致敬小梗吧)
(卢克的犹豫和软弱,引起了相当多“星战迷”的诟病,就连饰演他的马克·哈米尔也说卢克的人设在这部电影里崩了)
凯洛·伦在混沌了一部半(整部“原力觉醒”和半部“最后的绝地武士”)后,终于做出了选择。在饱受了被打,被超越,被轻视,被指责,被咒骂,自毁面具等等之后,本·索罗究竟还是消失了。
还有波·达梅龙。在一次又一次看到别人为了集体牺牲后,他也从一个莽撞,只知完成任务,摧毁敌方飞船的飞行员,变成了一个有大局观的领袖。很多时候,打胜仗并不意味着炸飞敌人,撤退,也可以是一次伟大的胜利(和诺兰的《敦刻尔克》异曲同工)
蕾伊,自不用提。
牺牲,认识,认识,牺牲……整部“最后的绝地武士”就是在这两个母题上不断往复,继而推动大故事往前进。至少在故事的主题性上,“最后的绝地武士”在继承衣钵的同时,完成了对前作经典的超越。
对于“帝国反击战”,导演莱恩·约翰逊也是毫不掩饰自己对它的喜爱。在影片最后的高潮部分里,“最后的绝地武士”重访了“帝国反击战”的开头——冰天雪地的哈斯星。没错,那个被遗忘很久,有重型武器装备的基地,就是当年年轻时的莉亚公主,卢克,韩索洛抵御帝国军队的地方。
当年大家津津乐道的帝国AT-AT全地形步行战车再次在影片中登场,雪地大战轰隆打响。
提一句华丽到极致的飞行器飞过一片白雪皑皑带起红色的盐矿掠过画面。这个创意应该是来自2014年的《哥斯拉》,伞兵带着红色信号烟雾划过天边。《哥斯拉》的导演加里斯·爱德华斯是铁杆星战迷,他就在“最后的绝地武士”里跑了龙套。
“最后的绝地武士”是新的,但这股“新”是深深植根在大星战土壤里的,不夸张地说,它对老星战元素的致敬和运用,是要远高于JJ艾布拉姆斯在“原力觉醒”里的复刻式呈现。
尽管在预告片上,“最后的绝地武士”要比“原力觉醒”弱了不少,但成片要强太多太多。在我心里,“最后的绝地武士”属于最好的“星战”电影一列,同列的,还有1978年的《星球大战》和2002年的《星球大战前传:克隆人的进攻》
影片的结尾,新的希望重新燃起。一切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