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导对演员演技的“折磨”也是出了名了。张学友所说的话是发自肺腑的,因为同样的折磨发生在其他演员身上。譬如,在1990年公映的《阿飞正传》出品之前,梁朝伟对表演失去了兴趣,然后王家卫请他拍了场吃梨的戏,整整拍了27次才过,于是成全了片尾那个精心装扮之后准备出门夜游的风流赌徒。
表演本身是一个很难量化的东西,不是说走一条就过,或者过100条才能得到最好的。它是一种状态,由导演判断它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能体会张学友对这种虚无状态的无解,进而误解。
两个能明白自己需要的人,走不到一起也是一件憾事。我始终觉得张学友是少有的几个既能把歌唱好,又能把戏演好的艺人,这是本事。我也十分佩服王家卫对自己电影艺术道路的坚持与固守。20多年来,无论影坛和世道如何变化,这位怪咖电影大师一如既往,戴着他的大号墨镜,拍着漫漫无期的电影,选择优秀的大牌演员折磨,而演员们也往往甘之若饴又无可奈何,在他的一部电影里耗上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接受他意味深长的塑造,承受他出尔反尔的空白,陪伴他莫名其妙的等待,忍耐电影和自己戏份的“一代失踪”。
对外界世界的判断与分析是形成自己选择的依据。虽然多数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总喜欢找各种外在的借口。但不可否认的是,最后影响决定的不是外因,而是内因。同样是面对王家卫的风格,梁朝伟似乎就从极致中升华了演技。他说:“王家卫合作的时候,他可以发掘我自己都没有察觉的一些内在的潜力。”到了张学友那里,却因为风格不同,渐渐疏远。
这无关对错,双方各有选择,如下棋,落子无悔就够了。我们喜欢看各种撕的戏码,无非是告诉自己,这世界真是矛盾综合体。然而多数的南辕北辙背后没有什么阴谋论或者惊天动地的大戏,而只是简单的归为,不合则分。
至于不分的理由千千万万,没有什么稀奇。只是作为看客,我们会心生遗憾。如果张学友与王家卫能长长久久合作下去,会有什么惊奇?可惜,这种惊奇不会发生。在《东邪西毒》的洪七公之后,张学友会在王家卫电影变成什么样子我们看不见。两方共同的选择让这种可能性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