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神奇的电影冲上了豆瓣热榜。
没有豪华的演员阵容,也不是出自什么名牌大导演。
【资料图】
而是靠着一场「摆烂」的民间春晚跟拍,评分最高冲上了8.5高分。
虽然没进影院,但热度直逼国庆档大热门《万里归途》。
网友的评论更是一下把这部电影捧上了今年的喜剧神坛。
直呼「这是今年最好看的喜剧电影」。
离春节还有三个月,为什么火了一部「春晚」电影?
到底它有神马魅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一场很(没)有必要的春晚》
电影用一种伪纪录片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办春晚的故事。
谁办?
一群远在加拿大的华人。
所有的人都非专业,而是兴趣使然。
这让整个筹备过程,困难重重。
第一个大难题,就是导演。
社团好不容易花大价钱从国内请来一名经验丰富的晚会导演。
导演名,卜建辽。
再读一遍——
bu,jian,liao。
人如其名。
居然在路上走着走着就走丢了。
大笔预算打水漂,人却不见鸟。
可想而知,之后的每个环节都得受牵连。
第二大难题,海报设计。
负责人叫,钱木柚。
由于宣传的资金大部分已经贡献给了「广告位」。
能用在海报设计的费用所剩无几。
果然,钱,木有。
负责人还一脸自信——
在电脑上做做图,有什么技术含量呢?
一开始,筹备组确定了海报几大扯淡关键元素。
1,字要大;
2,要有红色;
3,要有老虎;
4,要有传统的元素和典故;
5,要得骚。
凭借着她「超高的谈判技巧」,设计师果然跑路了。
最后也只能请朋友救场,临时赶出来三张海报。
第一张,太素,冷清。
pass。
第二张,打虎,不吉利。
pass。
第三张,emmm…
要素算是齐全,也够喜庆,够骚。
可,虎在哪?
「胖虎,不算虎吗」
团长无话可说。
只能在一边「战术性喝水」。
(就定这张了)
从筹备到正式演出,几乎所有的难题都贯穿着一个字——穷。
没有充足的预算,来报名的节目自然也好不到哪去。
果然,「各路神仙」都来了。
有中文八级,爱好强行押韵的rap兄弟;
有关灯才能表演隐身术的特异功能者;
有对着空气写书法的先锋艺术家;
但更离谱的还要数这位盲人演奏家——凌波丽小姐。
用脑电波感应的方式来指挥合唱,还把原理解释得有鼻子有眼的。
简直让人梦回曾经快男快女的离谱海选现场。
当然,最重磅的还是金主爸爸们的节目。
毕竟没钱,就没有话语权。
对各位金主爸爸的要求,一一满足。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比如,想让女朋友体验一次当仙女。
没问题,节目组立刻安排。
可特效和威亚都没有。
怎么办?
马上找了两位「黑人大哥」,尽最大能力让她「飘」起来。
这是低配版《超级变变变》?
金主要打广告,也没问题。
为了给保健品牌「好用力」打广告,节目组直接摆上了一张保健床。
一束聚光打下来,师傅超神的按摩技术将陪伴晚会的全程。
场地可以寒酸,节目可以离谱。
但春晚必备的「抽奖」活动该怎么办呢?
没钱总不能抽空气吧。
节目组显然已经彻底摆烂了。
80元的买房优惠券、免费激光脱毛5根 、后厨帮工一个月......
穷酸得令人心疼。
电影正是用这种煞有介事、实则胡来的方式,颠覆了我们对于春晚的想象。
把春晚这一高大上的概念,拉下神坛。
让场面尴尬的同时,也制造了反差感极强的笑料。
导演的一大绝活,便在于此。
另一大绝活,则是玩梗。
开头,电影就发出一个灵魂大拷问——
这个时代,春晚,到底意味着什么?
为了探索这个话题,纪录片组马不停蹄进行了一连串街头采访。
乍一看,还挺正经的。
直到这两位操着日语的二次元生物出来,影片的气氛就开始逐渐跑偏。
据他们所说,他们来这里是为了捕捉这里稀有的Pokemon(口袋妖怪)。
而这种Pokemon通常会穿着西服出没。
你以为他们在胡说八道?
结果,晚会还真有个外国主持人被他们当成口袋妖怪给捉走了。
你以为只是说说?
谜底就藏在街头采访的背景板里——
还有那位看上去一本正经的那位胡教授。
他博古通今,人如其名,胡毕硕(胡逼说)。
又是太阳黑子,又是周易八卦。
在一顿答疑解惑(胡说八道)之下,他预言:
这两年的春晚可能都会不太顺。
除非有天宫之人降世,才能打开局面。
可别觉得他只会预言。
关于春晚的一切,他都「头头是道」。
为了解释中国人和春晚的渊源。
不仅搬出两大著名网红·语录专家·文学家,来给自己的观点做背书。
之后,又加了点生物学。
证明两大「文学家」的话可不是空穴来风,是有科学依据。
基因上,中国人就无法摆脱春晚的支配。
除此之外,教授还解释了晚会上主持人常用的假大空套话。
其实是为了纪念民国著名的「因吹斯汀」组合。
有理有据,还一脸真诚。
像极了网络上没事老爱搬出理论,建议这、建议那的 「砖家们」。
当然,还有影片里无处不在的谐音梗。
除了以上提到的任务,片中还有负责商务的贾欣欣(假惺惺)、负责舞台的赵补拙(找不着)、负责节目的肖点滴(笑点低)、实习生龚举人(工具人)等等......
一个个人如其名。
如果你喜欢玩梗,里面密集又亲切的「梗」的确会让你像坐过山车一样过瘾。
加上网友弹幕的互动,整部片子像个大型赛博游乐场。
不管是影片和观众之间,还是观众之间,都互动十足,好不热闹。
吊诡的是,一部讲春晚的电影,怎么就在国庆档突然杀出来了呢?
要拜早年,也早太多了吧。
而且,片子上架的时间,其实是在今年年初,也就是春节期间。
默默无闻沉寂了大半年,直到国庆期间才出了圈。
一部如此乱来瞎搞的电影,突然被捧上了神坛。
导演自己也相当诧异,困惑地向观众喊话——
「你们都没事儿吧?」
显然,这和今年国庆档的萧条,有分不开的关系。
曾经的国庆档,电影院相当热闹。
类型丰富,风格多元。
其中,最受欢迎的大多都是喜剧片。
《心花路放》《夏洛特烦恼》《羞羞的铁拳》等喜剧片,都在这个档期拿过票房冠军。
如今,不仅数量少了一大半,类型也越来越单一。
在本该狂欢的节日,却没有可满足狂欢的文化产品。
以至于,今年的国庆档票房只有不到15亿,比去年暴跌了66%。
正如片里华人办春晚的初衷一样——
观众给憋坏了。
这部电影的出现,仿佛就是为了给「憋坏了的观众们」,填补一个缺口。
满嘴胡话的专家,鸡飞狗跳的春晚,不讲逻辑的路人……
解构崇高,颠覆传统。
用一种戏谑的方式呈现了一个没有宏大叙事,没有严苛规则的世界。
随心所欲,满口胡言。
越是无厘头,越是让人笑得酣畅淋漓。
当然,影片并非完美。
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
尤其是,当你奔着豆瓣高分,以一部高质量佳作的期待去看的话,很有可能会非常失望。
实际上,《一场很(没)有必要的春晚》都难以够得上一部电影的标准。
制作粗糙,表演刻意,充满老梗,土味感强,更像是一个「加长版的网络整活视频」。
再加上松散的叙事节奏,无法获得共鸣的观众,可以想象会有多么煎熬。
所以,电影出圈之后,就有不少观众大骂碰上了「电影刺客」,一星伺候。
豆瓣评分也从初期的8.5,掉到了现在的7.7。
不过,即便如此,这个分数依然能在国产喜剧里排名靠前。
正经春晚,被频频吐槽。
导演瞎玩拍的记录春晚的电影,却被奉上神坛。
这届观众到底怎么了?
老实说,这样的「叛逆」,也不是第一回了。
去年,金鸡奖曾在网络上发起过一次海报评选的投票。
众多海报里,高端大气的不是没有。
而观众却恰恰都投票给了一副最不像海报的海报——「雄鸡凝视」。
甚至还以碾压之势远超第二名。
一方面,的确有很多看热闹不嫌事大的。
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一种对于经典权威的解构。
这部电影也是如此。
曾经引领风潮的春晚,如今却一届不如一届。
笑点老套,枯燥乏味,喜头悲尾,硬上价值。
表达形式也越来越跟不上时代。
就像去年的小品《喜上加喜》,仍旧拿着老掉牙的婆媳矛盾做文章。
其中的男性,仍旧充当着理性、无辜的角色左右调停。
还有小品《休息区的故事》。
内容换汤不换药,还是无理取闹的妻子抱怨工作繁忙的丈夫。
女性仍旧扮演着家庭里那个「没有大局观」的角色。
这种过时的刻板印象,和忽视女性在抗疫中的牺牲行为,让很多网友都觉得不适。
就像电影里,那位临时救场的新人导演说的一样——
春晚已经成了为办而办,为了看而看的存在。
春晚,真的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吗?
注意这部片的片名,「没」这个字打了一对括弧。
仿佛在暗示,好像有,好像又没有。
片中,的确充满了不少无厘头的采访。
但,也流露出了某种真挚的情怀。
漂泊海外的国人,提起春晚,大多一声叹息。
每到新春佳节,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远方的家人,想到曾经和家人一起看春晚的时光。
对于中国人来说,春晚的好坏也许已经不那么必要。
但春晚的存在,和家人坐在一起的时光,却是最最必要的。
这部影片中打动观众的,也正是这种朴素和真诚。
它粗糙,简陋,业余,不靠谱。
但仍然算是一场春晚。
主持人突然不见了。
没关系。
唱歌跳舞的不是年轻小姐姐。
没关系。
表演前乐器不见了。
没关系。
魔术表演失败了。
没关系。
无论发生怎样意外状况,混乱现场,统统没关系。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但在这些时而倒霉透顶,时而感动落泪的镜头里,观众也看见了自己。
「胖虎」也可以是「虎」。
没有明星,没有隆重的舞台、华丽的灯光,同样也是「有必要」的春晚。
状况百出的舞台,也可以圆满成功。
在这样毫无逻辑的世界里,观众们也终于能从思想的劳累和紧张、严肃的氛围里稍稍喘口气。
不管是电影里为了办春晚焦头烂额还是仍旧坚持的主角们,还是为了这样一部「瞎玩」之作而莫名狂欢的观众们。
也不过是证明了一件事——
对于节日来说, 笑和欢乐是如此的 「有必要」。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