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杭州电影人梓华之邀,我和几位潜心研究电影的同志到杭州梦想小镇的美视众乐影视中心,提前观赏了正在作发行准备的历史英雄电影《辛弃疾1162》。梓华带的这一班子人涉足影视制作的年头并不长,到11月8日,美视众乐的运营刚好满三周年。或是一个好兆头,笔者才看了电影片首,就强烈感受到这部新电影,将会因其超于当前网络电影的巨大投入和惊艳制作,而给电影爱好者带来惊喜,并成为美视三周年最好最合适的礼物。回顾美视这三年,一步一个脚印,从网络电影到大电视剧,走的是既受市场欢迎又符合政策导向的路子,制作出品的影视作品有口皆碑,有掀起网络视听“西游热”的《大梦西游》系列电影,有首开历史英雄网络电影先河的《大汉十三将》系列电影,更有作为创作源头联合制作的经典电视剧作品《鸡毛飞上天》,正在筹拍的长篇电视剧《梦想城》、《山外青山》和电影《直到黎明·秋瑾19076》、《戚继光》,无不引起行业各界关注,几乎都列入了各级影视主管部门的重点项目。文艺创作是严肃的,不能说美视出品便是精品,而看完《辛弃疾1162》,笔者认为这部电影无疑是美视众乐倾心追溯历史英雄、筑造历史经典、传承华夏精神的新成果,也让笔者抑止不住地产生了写一写辛弃疾其人、以及这部电影的冲动。
千年之前的北固山雄峙江边,大江滚滚东去惊起声声怒吼,似与巍峨的山峦对峙,激荡着、抗争着。一位长者凭高望远,登临北固亭,抚今追昔,挥笔草就传唱千古之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中词云“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浪潮汹涌澎湃,一如词人于乱世中倾注其满腔热血的青云壮志和家国情怀。
“祖父,何谓吾辛弃疾?”
这位长者回想起当年济南城,本应是夏花烂漫的富饶之城,却被挥之不去的灰帜血色、烽火狼烟所笼罩。在早已沦陷于金人的北方,长于斯的辛弃疾父亲早亡,由其祖父辛赞一手带大,辛赞崇敬西汉大将霍去病,又希望孙子天赋异秉、大将之才,遂取名弃疾。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时刻不忘抗金复国,年幼的辛弃疾时常受到辛赞的教诲,自小即在心中埋下复土救国的种子,少年时便萌生盼遇雄主,一圆他驰骋疆场、北伐报国之抱负。面对远去的大江,已是知天命之年的辛弃疾仍梦想渴盼金戈铁马出将入相,护山河万里。其心之切,直到如今我们吟诵这首弹铗悲歌,也感同身受,痛切心骨。
“光复神州,一统山河,终为负矣。”由辛弃疾这仰天喟叹,我们可否揣测他之所盼,乃后人铭记的是他手中斩金将、复河山的铁剑,铸就的历史形象不仅仅是一个代表了宋代最高文学成就的“豪放派词人”,而是一位为国征战一生、令掠裂国土之敌闻风丧胆的铁骨将军。当越了解辛弃疾的生平,才能越靠近他挥袖泼墨时的心境。
辛弃疾的人生起点很高,少年一战成名,占尽人间盛誉。二十二岁那年,辛弃疾曾率领五十骑勇士突闯五万人敌营,活捉叛贼张国安并突出重围全身而退,随后奔袭千里,将叛贼押解到宋都临安,当众斩首,举国轰动。只是这一场战斗并没有成为辛弃疾实现一生抱负的铺垫,反而成为这位年少的忠勇之士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人生巅峰。哪怕辛弃疾再如何慷慨陈词,抒发他对收复故土、一统山河的热忱,南宋朝廷始终躲他,烦他,疏远他,甚至用频繁的官职调动折掉辛弃疾的梦想羽翼,别说北伐抗金,辛弃疾连金人都见不到了。本是勇武善战之将,兼有治国理政之才,却大多数时光或囚困于官场鸡毛琐事,或在僻乡山野中赋闲。“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痛拍栏杆,挥泄心中的抑郁和愤懑;但却一次再一次地蘸着血和泪大声疾呼,“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联营”,期待再上疆场,刀光剑影中奋勇厮杀。世人都称赞辛弃疾为词中之龙,充满了义薄云天的豪放之气,但这只是对辛弃疾词赋成就的片面理解。在辛弃疾的词中,更多表达的情感不是豪迈,而是沉痛,是藏在奔腾热血身后的无助、迷茫、愤懑、郁郁寡欢,是壮志难酬的伤痛,从中可以窥见他始终没有从收复疆土的战场中走出来。也许是怀念,也许是寄托,也许也是辛弃疾告诫自己莫忘誓志报国之初心、一统山河之长梦。
笔者以为,能够让辛弃疾一次又一次梦回的战场,一定是公元1162年那一战,一位孤胆英雄,一匹战马,一支长枪,一颗赤胆忠心,铭刻一生无悔。这便是电影《辛弃疾1162》的故事内容——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国土分裂南北,在其后方的老百姓由于不堪金人严苛压榨,奋起反抗。年方二十一岁的辛弃疾聚集两千民众,参加了由农民将领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1162年,战功赫然的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北伐,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接报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愤率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生擒叛徒。电影的主创团队努力基于史实再现这一段历史场景,贴切地展现了一个年少英勇的辛弃疾,从一介书生到驰骋疆场的将军,一路走来罔顾各种利益诱惑,无限热爱国家,无限渴望回归,无限痛恨国土分裂,无限执着于山河统一的梦想,无限关爱底层百姓的丰满形象。可以说,这部致敬辛弃疾的电影,主题内涵积极健康,传神再塑了辛弃疾爱国爱民、追求国家统一的历史英雄形象,不仅向当代社会大众生动诠释了“华夏一统”、“爱国至上”、“以民为本”等思想,也在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历史文化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上,起到生动阐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作用,在引导年轻一代传承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坚守爱国情怀,坚定奋斗意志,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上,现实意义十分深远。
辛弃疾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质的历史英雄人物,具将士英勇,又揽文人雅儒,形象塑造难度超常。作为电影人,美视的当家人梓华是具备高度的电影情怀的,她带领的创作团队,为这部网络电影的剧本,打磨时间就超过一年有余。2018年5月,90后著名编剧周枫平接过创作重担,在大量查阅辛弃疾生平、所在朝代、其与山东浙江江西多地渊源等历史状况基础上,构架剧本,上下求索,数易其稿。今年3月,美视众乐专题举办电影剧本研讨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研究部主任、中宣部文艺局特聘阅评员、宋史研究学者赵彤,著名作家、编剧刘克中,国家一级编剧、著名小说家、浙江省电影学会会长胡月伟等专家,都对剧本作了悉心指导,提出意见,帮助剧本深入打磨。
今年盛夏,历时近两个月艰苦拍摄,电影主创团队完成了《辛弃疾1162》的拍摄。剧组是一个年轻而又庞大的团队,工作人员最多时超过了五百人,其体量远远超过了一般的院线电影。他们在炎炎夏日,每天都进行着高强度的拍摄,许多奋斗在一线的无名英雄流过的汗水都令人无法忘却。剧组还经历横跨数千里的转场迁踄,从茫茫荒漠无人区到肃然起伏的沙丘沟壑,几乎每个午夜凌晨依然铮铮作响的机器和晃动的人影,都见证了“辛弃疾”诞生的过程。尽管《辛弃疾1162》主创团队十分年轻,但展现出朝气、活力和高效率,以他们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为这部电影的顺利拍摄注入了新朝气、新动力和新元素,在他们的努力下,辛弃疾这位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传奇大咖,款款向我们走来——他是手握雄笔,挥毫泼墨,发幽思抒壮志的大词人,更是执剑沙场,快意恩仇,一生致力收复故土、一统山河的爱国英雄。
将军也好,词人也罢,这两个身份对辛弃疾来说是共生的,先有将军的忠肝义胆却壮志难酬,才有提笔似剑却犹如英雄泣血的词赋。辛弃疾,以他对国家无法割舍的大爱和情怀,出走八百年,归来仍少年,正是《辛弃疾1162》这部电影,给当代社会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了一座爱国者丰碑,一个永远为国为民的少年郎,一个永远慷慨激昂心怀家国的爱国者。曾有电影评论专家为美视电影《大汉十三将》精彩作评:“每一次对英雄的仰望,都是一次唤醒人生意义的自我点名;每一次对英雄的缅怀,都是一次砥砺使命责任的郑重宣誓”。笔者愿以此句来为本文收尾,抒发同样的致敬历史英雄之心,更期勉满怀英雄情愫的梓华和她领军的美视众乐,创作更多“无愧历史、无愧时代、无愧人民”的影视佳作。(作者陈湘波,深圳市文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