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香港影坛有「双梁」。
数十年影路行来,当真是赫赫威名。
不论如何臧否,谈到演技问题,他们必然是首选被谈及的两个演员。
高光的电影比如早期的《黑金》和《无间道》,都是特别突出的作品。
滑铁卢作品则都集中在近年。
巧合的是,刚好一人两部。
先谈大梁。
而不管作品本身品质如何,他在演技上是绝少有失手情况的。
但有两部电影例外。
一部是《追龙Ⅱ》,另一部是《追虎擒龙》。
事实证明,哪怕演员阵容不变,在不同的编剧和导演手底,也会衍生出不一样的结局。
《追龙Ⅱ》讲了一个贼王的故事,创作背景这样介绍,「王晶导演和关智耀导演在开拍之前多次打磨剧本,仔细查阅当年案件旧闻,并与“世纪悍匪”张子强的同党进行沟通。」
电影上映前发布的梁家辉单人版海报,甚至有一种同年度好莱坞电影《小丑》的既视感。
然而这与电影的品质和大梁在电影里面的演技表现并不挂钩。
如果要形容这部电影的感觉,觉得“塑料”两个字非常吻合,不论是剧情、特效还是表演,都充斥着一种廉价和低劣的感觉。
甚至让人怀疑,王晶在电影上真付出了如背景资料所言那么大的心血?而上文澎湃新闻的影评是认真的吗?
而其后王晶并没有汲取教训。
但这一次更加糟糕。
如果与香港影史上的另外两个「跛豪」对比的话,梁家辉版无疑最为贴近现实原型。无论是一直保持的“跛足”状态,还是黑框眼镜、鼻型和发际线高度都与原型相当神似,甚至他嘴里含着两块棉花,再穿上特制棉服以求体型的相若,这份努力和敬业实在是分量十足。
但他的努力落在这部电影里,纯属“明珠暗投”。
黑匪和黑警,混乱与暴力,旧年代的变迁洪流,正反价值观的碰撞,就电影剧情素材而言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观察与思考的能力,以及电影影像的表达,这个层面明显不是王晶导演的强项。
所以那句「只有烂片,没有烂角色」,其实纯属扯淡。
越是好演员,越应该珍惜羽毛,尽量选择在好剧本中去绽放更强的光芒。
而不是试图以烂片去证明自己演技的段位。
小梁作品数量不及大梁那么多。
截至目前,包括拍竣未上映一起总计79部作品。
一零年代开始大幅减产。
但很不幸,两次滑铁卢都在这十年间发生。
王家卫监制的《摆渡人》,和马楚成导演的《欧洲攻略》。
就像时装版的《东成西就》,可以有一堆词语去形容。
随便列几个,比如华丽、空洞、喧嚣、浮夸、油腻、反智和恶搞,荒诞歌舞夹杂小品表演模式,人物随时耍帅,随时癫狂,又随时莫名。
这并非看不懂的问题,所谓荒诞与超现实,需要有度,或者彻底,而不是这样变成夹生饭。
如果谁能够坚持在电影院看完,真可以封神。
梁朝伟很配合剧情,上面那一堆词随便抽几个给他,绝对不会冤枉。
从表演来说,看得出梁朝伟其实很用心,把职业生涯中那些搞笑的、蛊惑的、瞎搞的包括正经深沉的表演,统统都拿到这部戏里做了一遍。
但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明白究竟演了些什么,而也这并不是「王家卫式」的任意发挥。
而作为一部彻头彻尾的商业娱乐电影,其实对演技的要求并不高,换言之,及格线就可以交货。
当然很不幸,这次的两位搭档实在是极大拉低了电影水准,小梁属于被连累的那位。
毕竟就算闭着眼睛演,这种片子也绝不该是他能够失手的类型。
打个比方,就像精通了奥数的学生去做普通难度的基础题,其实毫无难度可言。
而他们这个年纪的男演员,阅历已经足够丰富、表演积淀也已足够雄浑,还是多拍一些《风再起时》、《金手指》类型的影片更为合适,或者人到中年的黑色幽默也行,尽量少去做和年轻女演员谈恋爱、配CP之类的戏份,那些只会减分。
所以《欧洲攻略》的滑铁卢,并不是输在演技能力上,而是年龄与题材。
小梁虽然输得起,但接戏应该要慎重了。
以最近十年而论。
这其实说明,作为一个对自己和观众负责的演员,还是需要对主创团队和剧本进行审慎选择的。
随意而不爱惜羽毛的做法,只会损耗历史口碑,兼且交出不合格答卷。
强如双梁,亦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