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四日是于和伟的生日。一个多小时的直播,欢乐满满。和朋友交流能让人笑到肚子痛。雷佳音向他申请了28次,但他没有回答,并将其返回到热搜。拥有1000多万粉丝的于和伟,不唱歌不跳舞,没有太多综艺节目,完全靠表演实力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流量”明星。
直播中的于和伟没有任何明星风范,不时露出一副鬼马表情。现实生活中的于和伟和《悬崖之上》中的周乙从外到内完全不同。
评判演技的时候每个观众心里都有一个尺度。以我为例,演技分三个等级。基础一年级基于自己的气质和行为习惯,很难接近角色。无论他或她扮演什么,他或她都是他或她自己。第二档可以放下自我,全心投入角色,但要么是表演不到位,要么是表演痕迹太重;第三档是在不同角色间自由切换,随时奉上“变脸”演技,没有任何表演痕迹。
这一次,于和伟在《悬崖之上》的表现甚至高于我指定的第三档。他不仅把人物塑造得极其精准,还给观众带来了很多惊喜。被称为行走的表演教科书,以至于看完电影后的每一个场景都令人难忘。
《悬崖之上》,没有浪费戏份,没有多余的场景。影片始终保持着一种张力感,这种张力是由演员全身心投入到剧中来驱动的。任何一个演员玩hip,让观众玩,都会导致气氛的全面崩溃。所以《悬崖之上》相对于其他科目,表现难度集体加码。在此基础上,于和伟周乙的表现就更加困难了。为什么这么说?
一方面,角色限制了于和伟的表演空间,但他想在有限的空间里传达比其他角色更复杂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在没有预热和电影铺垫的情况下,四人组成的任务组在跳伞落地的那一刻落入了敌人设下的陷阱。他们后面的四个人的情况不同。他们中的一些人正在与近在咫尺的敌人进行斡旋和斗智,而另一些人则在荒凉的哈尔滨,面临着敌人的疯狂追击,这是危险的。每走错一步都将万劫不复,于是他们站在了“悬崖”上。
从演员的角度来说,能得到这样的角色是幸运的。电椅成了张译发挥演技的舞台,关于儿子的两部戏令人动容。秦海璐的哭戏特别有感染力。刘浩存饰演的小兰游走在温柔与智慧之间。结尾带泪的特写,生动而意味深长。他们都有自己快乐表演的“精彩瞬间”。
相比之下,于和伟的周乙走在刀尖上,掩饰情绪,隐藏内心,从肢体语言到情感传递都很低调。
于是,在车上和张宪臣告别时,他没有停留和放弃,被高科长关在会议室里,假装泰然自若,没有暴跳如雷。但是周乙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人。他蹲下来检查张宪臣的身体。他的悲伤转瞬即逝。他差点哭了,但起来后表情如常。这种短时间内的情感反差,比为了一场演出而哭还要难。
另一方面,面对周乙,于和伟的表现超越了水平。他用自己的专业和专注把自己变成了周乙。每一个场景都令人着迷。他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没有感觉到一丝表演的痕迹,但是走出电影院的时候会想起他表演的细节。
纵观整部电影,我们可以感受到于和伟明显的等级观念。影片开始时,周乙的真实身份没有暴露,而于和伟表现的是一名普通的间谍。这一部分,他得打好性格气质和行为习惯的基础;身份曝光后,完成“乌特拉”操作的重担转移到了他的肩上。这时,周乙的身份和处境变得复杂起来。观众的诉求是想看到周乙在不同身份中的不同表演,而于和伟必须非常精确地展现这一切。控制情绪和表达情绪相互制约。看到牺牲时战友的情绪切换,看到告别时张宪臣眼眶泛红的瞬间,在车上用手掐灭纸条的小细节让人印象深刻,传递给观众是一个演员的功力。
人物魅力和演员魅力交相辉映,《悬崖之上》中的于和伟将个人魅力发挥的淋漓尽致。这种魅力来自于他表演的高度专注,始终沉浸在角色中,而表演的专注和角色周乙的专注是高度统一的。
周乙已经潜伏在特勤局好几年了,乌
特拉行动中他是被高科长怀疑的对象,也一直被其他人怀疑并监视着,这样的角色有高情商、高智商,并且逻辑缜密、从不出错。因此,于和伟和其他演员的对手戏就会好看到令人兴奋。比如他和余皑磊在咖啡馆的对手戏,表面松弛,实际上是一场关乎生死的心理战,于和伟看起来泰然自若,但观众能感知到他从猜测对方有没有看到记号、坦白身份加以试探,到最后变成教育对方占据上风的情绪反转。和张译的对手戏令人动容、和倪大红的对手戏张力十足,毫不过分地说,《悬崖之上》里,于和伟就是行走的表演教科书。
入行20多年,于和伟塑造过太多精彩的角色了,并且一直用不同年代、形象反差大的人物去丈量自己宽广的演技,哪怕观众有很高的预期,都能带来惊喜。为了他,我会再去刷一遍《悬崖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