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手》是张艺谋的首部春节档电影,由他和女儿张末联合执导,上映后颇受好评。多年前,因家庭变故,年龄尚小的张末曾对父亲心怀怨恨,10多年里对父亲不理不睬。
是什么机缘,让他们冰释前嫌走上合作之路的?
(相关资料图)
▶ 疏远的父女关系,是这样一点点被拉近的......
张末是张艺谋的大女儿,出生于1983年。女儿出生那天,张艺谋正在广西熬夜拍摄电影《一个和八个》。得知女儿降生的消息,他激动得跳了起来,略一思索给女儿取名张末,一个原因是女儿出生在月末,另一个原因是他希望从第二天起自己的事业翻开崭新的一页。
当时的张艺谋年逾三十,尚未成名。女儿出生后的第二年,他就凭借《一个和八个》获得了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师奖,之后便顺风顺水,一步步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导演之一。在张艺谋看来,是张末的到来开启了他的幸运之路。因此,他格外喜欢这个女儿。
遗憾的是,在张末5岁那年,张艺谋与妻子离了婚。之后数年,张末目睹离婚给母亲带来的伤痛,加之父亲因忙于工作缺席了她的成长,父女关系越来越疏远,她对父亲的怨恨也越来越深。
有时见母亲伤心,她极力安慰:“妈妈,就算没有爸爸我们一样可以过日子。我慢慢长大了,可以照顾你的。”
张末天生就有极高的文学艺术天赋,上高中之前就有多篇文章在《中国少年报》《南方周末》等报刊发表。但因对父亲的怨恨与不满,她不想走艺术道路。16岁那年,张末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建筑专业。之所以选择学建筑,她自己说“有反叛的成分”。
女儿留学美国后,远隔重洋,张艺谋对女儿很挂念,多次想跟女儿和解。但每当电话接通,张末一听到他的声音就会冷冷地说:“是你啊,我们没什么好聊的。”然后就把电话挂断了。张艺谋只好换一种方式关心女儿。他从前妻那里打听到张末爱吃哪个品牌的零食,就从国内购买后给她寄过去。
张末不领情,跟母亲嘟囔:“他想用这种小恩小惠收买我!”
后来,张艺谋每次到美国参加活动,都会留出至少一天时间去看望张末。张末还是不冷不热的,但张艺谋不在意,认真地帮她洗衣服,亲手给她打扫房间、整理床铺。
看到年近五旬的父亲放下知名大导演的身段如此“卑微”地讨好自己,张末内心受到触动。
有一次,张艺谋来看张末时,正巧碰上她生病,上吐下泻,反复发烧。他急忙把女儿送到医院,一连三天守着她,端水递药,定时为她测体温,夜里几乎没合眼。张末彻底退烧后,见父亲双眼布满血丝,顿时鼻子一酸流泪了。
母亲也打来电话,叹着气对她说:“他永远是你父亲,永远都是爱你的。”听着母亲的话,看看父亲瘦削的背影,张末内心的坚冰终于融化了……
▶ 从建筑转行到电影,张末选择遵循自己的内心
以前,因为对父亲不满,张末从不看父亲拍的电影。与父亲和解后,有天晚上心血来潮,她认真观看了父亲执导的几部影片,深深地被感染了。
她第一次主动给父亲打电话:“我想我应该遵循自己的内心,走艺术这条路。”张艺谋开心不已:“太好了!你不搞艺术太可惜了。”
于是,本科毕业后,张末考取了纽约大学电影学院编剧导演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自此,父女俩的共同话题多了,经常一起探讨电影艺术。
2008年张末研究生毕业,张艺谋向她发出邀请:“你到我这儿上班吧!”已经快60岁的张艺谋不但希望女儿能继承他的衣钵,更渴望和女儿有更多相处时间。张末答应了。在她看来,给父亲当助手肯定能更快地学到更多的东西。
不久,张艺谋准备拍摄电影《三枪拍案惊奇》。张末还没想好将来的路怎么走,犹豫着对张艺谋说:“我先从剪辑做起,给你当剪辑师吧!”张艺谋没有意见。
就这样,张末在剧组担任剪辑师和字幕师,正式踏入电影圈。
▶ 八年时间,张末终于实现了从父亲的助手、合作伙伴到导演的跨越
张末工作很努力,每天都加班加点,而且剪辑理念新颖,剪出来的片子紧凑而精彩,其才华让张艺谋感到惊喜。
其间,张艺谋发现张末不停地咳嗽,经常揉太阳穴,就关切地问她怎么了。张末解释,可能是回国不久,还没适应国内的生活,加上工作忙,晚上睡不好,天气又干燥,她总觉得皮肤痒、咽喉不舒服。
张艺谋很心疼,立即给女儿买了安神香薰,又送给她一包陈皮,让她泡水喝。张末有些不相信:“这管用吗?”张艺谋神秘一笑:“试试就知道了。”张末试过后,发现还真的管用。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末得知爸爸送给她的陈皮很珍贵,自己都舍不得用。这让她大为感动,工作也更加用心。
一年后,张艺谋拍摄电影《山楂树之恋》时,张末除了当剪辑师、字幕师,还尝试做副导演,而且把各项工作做得有条不紊。
张艺谋不禁对张末竖起了大拇指:“有你这个副导演,我可省心不少。”张末和父亲开玩笑:“咱们算不算最佳合作伙伴?”
“当然算。”张艺谋哈哈大笑。
之后的两年里,张艺谋又拍摄了电影《金陵十三钗》《归来》,张末仍担任副导演、剪辑师和字幕师,同时负责字幕的外文翻译工作。张艺谋骄傲地对朋友说:“张末不只是我的女儿,还是我的全能助手!”
经过近8年历练,张末有了子承父业的想法。张艺谋当然求之不得,鼓励她尝试独立执导一部电影,于是就有了张末的电影处女作《28岁未成年》。
这部电影从开拍的那天起,张末就承受了沉重压力,甚至焦虑到失眠,因为它是“张艺谋的女儿执导的第一部电影”。
张艺谋去片场探班,见女儿一脸憔悴,便笑着给她减压:“小末,你现在是怎么拍也拍不过我的,所以放松心态,做你自己。拍好了,我送你一个礼物。”张末会心一笑,感到轻松不少。
电影拍好后,张末首先请张艺谋过目。张艺谋看罢给出了中肯的评价:“拍得不错,我觉得很感动。节奏非常好,最主要是讲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故事。”父亲的肯定让张末松了一口气。
最终,《28岁未成年》卖出了1.29亿元的票房,助张末获得了“中国银幕风云榜”年度新人导演奖,以及“第十四届中国长春电影节颁奖典礼”最佳处女作奖。
张末终于实现了从父亲的助手、合作伙伴到导演的跨越。
▶ 张末接班张艺谋:父女情深联手玩“狙击”
张艺谋曾许诺送给张末一份礼物,但这份礼物迟迟未到。
2020年的一天,张艺谋带了两把玩具狙击枪来找张末,并打开电脑跟她兴致勃勃地谈起了有关狙击手和狙击枪的事。
张末不明所以:“爸,今天怎么突然跟我说这些?”
张艺谋愣了一下:“上回电影拍得不错,这是送你的礼物呀!”
张末忍不住大笑:“就一把玩具狙击枪?”
张艺谋随即拿出了电影《狙击手》的剧本:“要不要一起来玩狙击?”原来,他要邀请张末跟他联合执导一部电影。
《狙击手》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故事背景是抗美援朝战场,讲述的是中国志愿军战士在敌我军力悬殊的情况下,与美军精英狙击小队殊死较量,以“中国智慧”战胜敌军的英勇故事。张艺谋被这个故事震撼了,加上他出生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1950年,觉得自己与这场战争有“缘分”,应该为这场战争拍一部电影。
张末恍然大悟,郑重地说:“这部戏有重大意义。能跟张大导演合作也是我的荣幸!”
由于故事发生在寒冬,电影的开机仪式被安排在一年中最冷的1月份。在开机仪式上讲话时,张末的鼻子冻得通红,但她内心很兴奋。首次跟女儿联合执导一部电影,张艺谋也很开心,满脸笑容地听女儿讲话。
这次拍摄,两人分工明确,一人拍摄一半内容。张艺谋负责拍摄志愿军的部分,张末拍摄美军的部分。时间有限,他们必须兵分两路同时拍摄。拍摄场地一个在山的南坡,一个在山的北坡,父女俩各管一边,因此很难进行现场沟通。
开拍后的头几天,张末很担忧,自己经验有限,父亲成熟老练,两人的风格不一样,而且她拍的是美军的戏,父亲拍的是志愿军的戏,语言上也不统一,会不会出现两种完全不一样的风格?
于是,她时常从南坡跑到北坡了解情况。因距离较远,即便是快跑,单程也要15分钟,还要经过一个陡峭的山洼地带。
张末跑了几个来回,有点跑不动了,有一次还在途中摔了一跤,浑身是泥。
张艺谋看了既心疼又好笑,忍不住对她说:“你就在那边吧,别往这儿跑了。咱们晚上到剪辑房再详聊。”但另一方面,张艺谋看到了张末对工作的执着、认真与追求完美的态度,又感到很得意,觉得女儿很像自己年轻时的样子。
有天晚上父女俩在剪辑房交流拍摄情况,聊到很晚。当张末背过身去倒了一杯热水,再转过身时,发现父亲已经靠在椅背上睡着了。
那是她第一次近距离观察父亲:他头发花白,容颜沧桑,为了跟女儿联合执导一部电影,不顾七旬高龄陪她熬到深夜。那一刻,张末心里揪着疼,眼泪簌簌滑落。
她想,父亲老了,不能再让父亲这么熬夜了。很快,她想了个办法,拍摄时在面前放两台监视器,同时能看到两边的拍摄现场。
这样,她就能随时在画面风格上与父亲保持一致,晚上就不用再花大量时间一起讨论了。
2021年12月底,父女俩携《狙击手》现身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活动现场。有记者问张末:“是否准备接班张艺谋?”
张末说:“在(《狙击手》的)故事里,是一个士兵完成了班长的传承;在故事背后,则是一位女儿完成了父亲的传承。”从父女俩的言谈举止不难看出,如今的他们父女情深,已完全没有隔阂了。
END
作者:罗倩仪
编辑:壮青青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
第一时间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