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这部作品是一部根据贾玲的真实遭遇改编的电影,贾玲母亲真实的名字就叫李焕英。由于早年的经历,母亲李焕英成为了贾玲一生的遗憾。由于早年的一次车祸,贾玲的母亲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当时贾玲还没有出名,后来随着事业的顺遂,一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在贾玲的心中愈发的膨胀。后来贾玲根据自己的这段经历,创作了一部名叫《你好,李焕英》的小品,后来又以这部小品为框架,贾玲创作了后来的这部电影。
因为小品和电影中都关乎了贾玲的母亲,所以网络上便有了贾玲消费母亲的言论。这种言论乍一听虽然有点道理,但是也让每一个有正常思维的人觉得怪怪的。在讨论这个观点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何为消费。所谓的消费,或者被消费,就是有人利用别人谋取经济利益,而在这个过程中,被消费的人是一个被动参与者,并且全程没有任何获益,而且很多时候也可能并不知情。
如果仅仅这样看,貌似贾玲真的有消费母亲的嫌疑。不过在下定论之前,我们还要继续深入这个话题分析。因为贾玲虽然以母亲的名义拍了一部电影,但是整部影片的噱头却不在贾玲的母亲李焕英。因为在大众的认知里,李焕英不是一个社会名人,电影命名为“你好,李焕英”,并不会为电影带来直接的商业利益。由此可见,关于知名度或者社会影响力这个方面,贾玲的母亲,对于贾玲这部影片的成功,并没有做直接贡献。
其实在电影的历史中,有很多关于贾玲消费母亲类似的言论。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周星驰执导的电影《大话西游》,这部影片最先上映时,被有的专业电影人直接抨击为“文化垃圾”。而影片上映后,最初的言论中,这部作品也被指责为亵渎经典。可是在历经了多年之后,《大话西游》这部电影却越来越耐看,而那些抨击过《大话西游》的人却早已没有了踪影。
而且《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的上映,再一次掀起了一股“母爱热”。这个故事在很多观众面前,就像贾玲在现身说法,在用自己的经历,去证明母爱的伟大。所以这部影片在精神层面上,对于能够看懂影片内容的观众而言,具有绝对的正向价值。国人的传统中一个人最首要的道德就是要孝顺,而《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的潜在主题,就是启发观众在有机会的时候,尽可能的孝顺家人,享受亲情。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而言,《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并没有任何丑化贾玲母亲而博取观众的逻辑。从这个方向分析,整部影片更加的谈不上贾玲消费母亲了。但是分析到这里我们便发现了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就是批评贾玲消费母亲的人意欲何为呢?
我们做几个方向的假设,如果说抨击“贾玲消费母亲”仅仅是竞争对手用以黑化电影《你好,李焕英》的商业手段,虽然这个行为非常可耻,但是这个行为的伤害指数并不是很大。不过如果真的是有人发自心底的认为贾玲是在消费母亲,这个思路就非常的可怕了,这种想法的出现,需要大部分观众警醒。
在当今社会中,任何行为,几乎都是要跟经济挂钩。因为现在的社会活动里,经济架构了大部分社会活动,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绕不开经济法则。所以贾玲拍电影也是如此,她为了把自己内心的这种遗憾表达出来,她为了让大部分人明白自己心中的这份感动,她先是创作了小品,然后进而又创作了电影。这种根据真情实感创作的电影,其实又正是当今影坛极其匮乏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