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陈情令》没过审的大结局,导演陈家霖曾明确表示”该拍的全拍了“,剧组也在微博做过四个字的结局预告”回头,是你“,并配了魏蓝二人的重逢照,这预示书粉所期望的结局是圆满的,魏蓝二人确实在一起了。
只是,在电视剧中,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只能体现两人的重逢,不能再多体现额外的情感,这也就是许多书粉噘嘴的原因:大家都希望耽改剧遵照原耽的结局,但显然剧组已经做了最好的努力。
世间若有童话,便是深情不被辜负。
你能相信,《陈情令》的话题延续4年吗?
前不久,”陈情令开机四周年“这一话题再次冲上热搜,许多人可能有疑问,一部当年不大被看好、受众群体趋于小众的剧,即使赶上耽改剧走红的风口,但它终究不能脱离市场,不论质量还是立意,可以推敲的部分相对平平,或者说是缺少较为“成熟”的分量。大众总是趋向于立意高大、郎情妾意,与此相对的都要缺席C位,只好独辟蹊径,但《陈情令》显然胜了,且能于四年后仍可被人屡屡提起,是观众口味变了吗?还是各平台榜首真的一味在追逐流量?
要从近两年的影视剧市场分流说起。
自从互联网兴起催生传统影视业作出变革,以传统媒介为载体,通过观众收视率收割现实利益的模式,受到正面冲击。以《陈情令》为例,受众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活跃于互联网的书粉和动漫粉,当这些人群汇聚的流量池溢出,催生了投资商拍电视剧。电视剧后,又延伸公仔手办等文创产业的开发、演唱会召开、视端出口及其它周边产品的生产等,也就是说,这些形成了一条完整的IP经济链,该链条上的用户黏合度非常高,形成典型的互联网经济。一条好的IP链,其链上的任意一个经济端口都存在极高的变现能力,《陈情令》就是其中的典型,是观众黏合度和消费力,使剧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即使四年过去,仍能对打观众只关注剧本身的传统正片市场。
市场经济是硬道理。
那么,《陈情令》有其它优点吗?类似的剧是否最终会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或者与所谓的正剧分庭抗礼?
其实,市场只选择趋势,某种程度上,趋势决定了对错,归根结底,要看《陈情令》演了什么,它本身除却较好的市场融合力,是否预示着大众引导力,比如观众的情感选择和情怀趋势。
大约是在2010年左右,“腐女”群体在网络上悄悄兴起,她们嗑男性之间的同性爱情,喜欢的作品多半是以男男恋爱为主题,这些作品有个统一的名字,叫原耽,又或耽美。在大部分耽美作品中,“受”会趋向无性化或柔弱化,但他们的爱情多数更坚韧也公平,弱化了琼瑶式的作,并增强了两性间的承担自立以及反思的能力。有文化学者专门对此作出分析,说这是对于“女权或平权主义”的另一种新型社会助力,是新一代人群思想意识的改革,而它必将形成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但在剧作群体中或者这个IP链上的消费者,我相信并没有这么复杂,大家初衷应该简单:契合心理,安慰精神,便足矣,不需要多少高大上的理由,更不说什么长久,毕竟,爱过了《陈情令》,还会爱其它令,观众长久爱的是深情,是不被辜负,是对两性之间势均力敌的爱情的向往。世间若有童话,便是深情不被辜负,现代人最缺什么?他们缺真爱,或者说爱的能力,物质极度扩张,精神领地出现缺失,或许是一个更好的理由。再高大上的事物,也要落到实处,比如魏蓝二人的爱情,比如至死不渝的相守,观众要一个结局,是为了一个美好的愿望:我们终能遇到并肩的良人,一生的战友。
娱乐至上是市场需要,有这一点,足够催生一条产业链,不知多少人记得,《陈情令》大火后,除捧红两位男主角,更引发广为人知的“227”事件,有媒体称之为文化迭代的次声波,后者虽为负面事件,却同样彰显了这一文化势力的崛起,所以,结局也不是最重要,方向正确,则结局一定美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