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贝的新片《亡命救护车》上映了,去电影院看片之前,我先是浏览了一下豆瓣主页,得知它翻拍自一部丹麦电影,大意是功勋退伍士兵威尔因妻子急需手术,贫病交加,去找幼时兄弟丹尼借钱,却误上贼船,卷入洛杉矶史上最大银行抢劫案。
兄弟俩脱身时劫持了一辆救护车,救护车上有一名生命垂危急需救治的病人,兄弟俩一边逃亡,一边在如何对待人质问题上,陷入了各种矛盾和分歧。
这似乎是一个充满人性张力的故事,尤其是威尔这个人物,该如何抉择?走上不归路之后结局又会如何呢?
看片前我估摸着,这或许是一部可以做到既热闹,又有点艺术范儿的电影吧。
但事实证明,我还是不够了解麦克·贝。片子热闹也真是热闹,无聊也真是无聊。
麦克·贝还是那个麦克·贝,他对人性挖掘等看起来没啥兴趣,而对他独特风格的那种影像表现有着疯狂的迷恋和强迫症。
首先影片一开头,他就开始自我致敬,人物对白回顾《勇闯夺命岛》,角色也要学一把《绝地战警》耍耍酷。
那些“爆炸贝”的标志性场面也很快向观众扑面而来。
他用镜头的升降旋转、角度变换、广角、长焦、慢镜头,人物的轴线运动、镜头内部各个主体之间的夸张对比等等,以及各种枪林弹雨、冲撞、爆炸,营造出一种地球毁灭般的大片氛围。
他仍然不喜欢过多的特效画面,把他所钟爱的洛杉矶作为了自己的片场,观众只见一辆救护车引领着洛杉矶所有的警力,从市区到郊野,从繁华到荒僻,风驰电掣,披荆斩棘。
要说技术层面,这也都挺出色的,迈克尔·贝自有一套,也曾为此吃过很多红利,引来众多人竞相模仿。
但问题是,人物和剧情实在叫人游离。
就拿威尔这个人物来说,他是电影着力塑造的角色,是一位好公民、好父亲、好丈夫,因为妻子病重又没法得到医保支持,才不得已去找丹尼。
我犹记得丹尼向威尔提出“大干一场”时,他们一边对话,镜头一边绕着两人转转转。花哨是花哨,过瘾是过瘾,聊个天都能出大片氛围,不愧是名不虚传的“卖拷贝”。
但说老实话,这样的影像语言,对塑造人物的情绪、境遇等,怎么看都没啥助益,只是转得人云里雾里。
威尔这个人物内心是善良的,他对救护车上濒危的生命充满了同情,和电影着力塑造的女救护员一起通力合作好几回。
但是这个人物很双标。由他作为车手而主导的这起洛杉矶大逃亡,已经造成多少公共安全的损害了。
难道只有车里的人命是人命,外面闹得人仰马翻、死了不知道多少个,就完全无动于衷吗?
杰克·吉伦哈尔饰演的丹尼是一名虎父无犬子的惯犯,但片中他也并没有表现出多么高智商的犯罪手段来。因为罪犯不怎么高明,所以烘托出洛杉矶警方也特别愚蠢,对待一辆小小的救护车束手无策。
画面上方时不时地有一些警方的直升机掠过,除了成全迈克·贝式的大片之大,愈加显得警方的投鼠忌器。一些警方主要人物的出场大张旗鼓,但也没起到什么肉眼可见的作用。
电影的情节也是漏洞百出。我就不大相信在飞驰的汽车上做高难度手术的场面,这个从没做过手术的急救员女孩,在远程教授下,做完了连专业医生都没操控过的手术。
另外,这个九死一生刚经历过逆天手术的警员,过了不多一会儿,就唇红齿白地醒过来了。好莱坞也简直太儿戏了吧!
可能我太较真了,本来动作片里违反地心引力等等的事情就屡见不鲜。但喜欢实拍的迈克·贝在一个真实外观的洛杉背景之下,处处地如此不严谨,就难免让人出戏了。
还有电影最后,两个劫匪中枪倒地。
丹尼没得救了也就算了,但威尔并非身中要害,还在地上挣扎着呢,一大帮人在医院门前眼巴巴地围观,却不加以施救,这是号称地球上最发达文明的国度干的事情吗?
女救护员还遵循威尔的嘱托,把劫来的钱塞进了威尔孩子的救护车,威尔的老婆看到赶紧把钱遮住了。
哇,不应该拾金不昧的吗,怎么那么三观不正没原则呢?……好吧,是我太陈腐了,但那个钱刚从银行劫出来,是带编号,很好追踪的呀,这不要出事的吗?
另外,我也不知道电影的主题想要表达啥,讲兄弟情?抨击美国医疗问题?还是退伍军人的待遇不公问题?赞扬女性救护员的救死扶伤?表现一个多元族裔大融合的洛杉矶?
似乎一锅端,似乎也都不是重点。
讲三观,讲主题,于电影好像都是太low的事情。黑泽明就说,如果能够说明白主题,那还用拍电影干嘛?胡金铨也说,好看就是了呗,干嘛非要主题。
但问题就在于,问问我的直觉,就觉得这不很好看。
犹记看那几句简介时,我内心的印象是,可以用低调的影像,不多的追车戏,封闭空间的人物交锋,等等,来表现的一个展现命运不可控的电影,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荒诞的,凌厉的,B级片也可以。
当然这只是我的想象。对于迈克·贝来说,拍一辆小小的救护车,同样也是拿出了拍世界大战的劲头来。
我们批评一个演员的演技,通常会说,这个人演什么都像是在演自己。我觉得迈克·贝就是那种导什么都在导自己的导演。有的导演把自己融入不同的故事,根据故事的气质来调整叙事风格,而迈克·贝能让不同的故事统统都来适应自己。
拍电影为了拍爆炸?我觉得那还是行不通的吧,不是爆炸就能换得影片效果的炸裂。
或许,迈克·贝的执念是多多少少有点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