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斯向前行》是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这部纪录片的结构简单,导演在一间大的房间悬挂了许多人物图片,这些人物全与文德斯有关。
文德斯漫步在图片世界中,有时驻足评点,有时端详无语,静静沉思。故事由此切入,文德斯的喃喃自语,与文德斯有关的10多位人物的娓娓而谈,构成了文德斯的工作、友情、爱情的数个片断。
传奇导演的童年
文德斯是焦虑时代的导演。影片开场,他行走在乡间田野的画面配有一段深沉的内心独白:“你应该怎样生活?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生活的真谛?我们生活的目的是什么?”
一旁陪着他的妻子多娜塔说,文德斯喜欢被遗弃的空旷的城市,同时他也喜欢城市,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
文德斯出生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市,他出生的1945年8月,恰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美国派兵进驻德国,这样,美国文化也悄然进入了战败国。
这样的环境影响了文德斯的少年生活。他的父亲是个外科医生,不爱说话,在家有绝对的权威,母亲性格顺从,但管教孩子严厉。
文德斯说:“我们兄弟继承了父亲不爱说话的性格。”像昆汀·塔伦蒂诺、斯皮尔伯格一样,很小的时候,文德斯就接受了影像的启蒙。父亲喜爱卓别林,买了一部8毫米摄影机。
与电影一起长大
12岁时,文德斯用它拍摄了楼下的街道与行人。影片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父母的模样,他家里的第一台车,家中生活的场景。
中学毕业后,文德斯开始想做个神父,之后还想做个外科大夫。后来,他选择了学习绘画,到西方文化之都一巴黎美术学院学习。怀旧的音乐,古老的街道,行走的人群,形影孤单的年轻文德斯来到巴黎求学,他拼命读书、画画。
最后,他发现自己讨厌人体素描,甚至觉得“一个人站在我面前让我画太荒谬了”。当时巴黎电影新浪潮运动正处在鼎盛时期,文德斯每天一个人去看电影,从早到晚地看,有时一天能看五六部电影,就这样,他看了上千部电影。
文德斯迷上了戈达尔、特吕弗的电影,他决心学电影并且要拍电影。他离开法国,回到德国慕尼黑电视电影学院继续学习,成了第一批学习电影的学生。他自费拍摄了3部短片,并撰写了大量的影评。
文德斯为什么迷上了电影?台湾万象图书公司出版的《文德斯论电影》收录了他23岁后撰写的部分文章,其中《你为什么要拍电影》一文,回答了这个话题。
他太爱电影了,起先虽然立志当画家,大部分时间却泡在电影院,刚开始只因为一块法郎可以让他享受两个小时的暖气,但很快上瘾了。
“巴拉兹·贝拉说,摄影机能怀救事物的存在深深影响着他。这个世界外貌的逐渐毁灭就这样煞住了。摄影机是抵抗事物(毁灭)悲剧的武器。为什么要拍电影?这可真是个无情又愚蠢的问题!”
文德斯说,文字是黑暗影院中客观银幕的影像与最主观的银幕影像与心灵之间的桥梁。除了用我们的眼睛去看之外,电影是不存在的。事实上,电影一向被“看”两次,一次是编剧、导演、摄影师、演员等,第二次是每一位观众。
纪录片的核心—文德斯的爱情故事
文德斯的爱情经历,是纪录片《文德斯向前行》的重要内容,这也许象征了他独特气质的另一面。影片中出现的分别是初恋女友尤瑞克,后几任妻子爱达、利萨、多娜塔。
四个与文德斯有关的女性,面对镜头,讲述在与他生活的岁月里,文德斯对电影的痴迷、不善沟通的个性。文德斯与尤瑞克的初恋,注定对他的打击最大,或许是他孤独之旅的起点。
17岁的文德斯与14岁的尤瑞克初恋了,他们一起滑雪。文德斯沉浸于初恋,认为“那就是永远”,与尤瑞克一起分享着心目中的偶像加缪、萨特。
文德斯第一次远行,俩人去了巴黎。文德斯回到慕尼黑学习电影,尤瑞克向他摊牌,爱上了别人,这个人恰恰是他的朋友,文德斯极度震惊,结束了初恋。
孤独的漂泊者
其实,文德斯的内心世界远不止“孤独”两字简单,还有空虚、消沉、厌倦、矛盾和死亡。面对镜头的文德斯表情木讷,几乎没有笑容,话语不多,每一句话都是深思熟虑后的流淌,且富有哲理。他说人生“必须通过一个罪恶的荒野,才能到达天堂”。
现在的文德斯除了拍电影,还写作、摄影、画画,他的摄影作品同样满地苍凉沧桑,妻子多娜塔细心照料他的生活。
她反倒欣赏文德斯孤独气质下的沉静:“我经常告诉他一些事情,他没有回应,我认为他没在听我说,但一两天之后,他经常说一些很精辟的话,这证明他听得仔细而且深思熟虑。我们沟通有些时间间隔。那是他的工作方式,他基本上算是孤独症患者。”
结语
纪录片《文德斯向前行》用了一个特殊的结尾方式,文德斯谈文德斯,在他与妻子滑冰的镜头中,轻柔的歌声渐起,响起他的同期声。
人群是一个幻觉,真正可以与智者对话者寥寥。其实孤独的何止文德斯一个,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与智者同道,维姆·文德斯并不孤独,他是可爱的天才,杰出的电影大师。
【免责声明】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