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讨论最多的应当是古装大剧《山河月明》,但这并不意味着该剧就取得了巨大成功。
还很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播放到后面,《山河月明》恐怕会被很多剧迷弃剧!
《山河月明》无疑是投入巨资专门打造的一部大剧,也是精品剧,网络上有这样的评价:收视第一,口碑也是大爆。果真如此?
但观看过该剧的剧迷可不这么认为,相反认为该剧有太多的弊端,比如剪辑混乱,剧情散漫,不知道该剧到底要表达什么,等等。
你如果是细心的剧迷,翻看网络上有关《山河月明》的发帖,应该会发现,该剧的口碑不仅仅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差评的跟帖倒是很多。
需要说明的是,《山河月明》的主演均为实力派明星,还有一部分明星是“老戏骨”,比如陈宝国、张丰毅、王劲松、张光北、王姬等,他们都演技在线,确实为该剧增添了不少的光亮色彩。
但是,因为剧情显得不知所云,让人如坠入云里雾里,老戏骨们的表演也因此被浪费了。
《山河月明》最大的弊端在于:很期待成为史诗般的大剧,却添加了许多生活化的细节,两部分内容不能兼容,让人感觉不伦不类。
所以有人预计,看到后面,《山河月明》有可能被很多剧迷弃剧。
其实,在之前的《大宋宫词》《清平乐》《鹤唳华亭》《大明风华》等精品古装剧,它们有过类似的教训——将日常琐碎的生活揉入历史大事件,口碑不太好。
比如《清平乐》,该剧就受到带有两极化倾向评价:舒缓的叙事节奏、反斗争哲学的叙事模式以及浓郁的文化氛围所流露出的知识分子趣味,完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艺术表达,然而与市场接受之间仍然存在距离。
《山河月明》有类似的弊端,情节发展的速度到很快,但整个画面和情节又显得有些乱。
的确,《山河月明》希望有自己的创新之处,而问题是,这样的创新能够赢得好的口碑吗?
不得不面对现实难题:具有创新精神的古装剧在坚持个性化艺术表达的同时,需要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探寻能够抓住观众的看点。
大投入的古装剧不能盲目创新,需要对目标受众群体进行更明确的划分和定位,在成本控制、宣发等环节更加注重量体裁衣,在确保艺术表达逻辑的前提下,兼顾市场与商业的逻辑。
场景、道具、台词、音乐等视听元素是营造文化氛围的首要依托,目前古装剧制作高度还原、高度艺术化的视听美学呈现,强化了作品的文化氛围。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视听元素也成为吸引观众、开拓市场的利器。
不过,娱乐性是电视剧的首要职能,也是古装剧必须坚守的职能。元素单一的剧集,很难真正打动观众。能将多种热门元素有机整合在一起,产生叠加效应,往往是成功作品的诀窍所在。
再比如口碑、市场双丰收的《琅琊榜》,它就成功融合了宫斗、动作、武侠和悬疑等多种元素,缠绵的情感也是该剧要表达的内容之一。而《琅琊榜》的武打场面,设计得如同武侠片一样灵动,自然也为剧集增色不少。
由此看来,古装剧还是要有明确的重心和清晰的主线,才不会让人感到繁乱。相信越来越多的剧集,会走上这条道路。
总而言之吧,类似《山河月明》再精、再美的剧,还是要让人看得下去,把观众的观感放在第一位,这才是这些古装剧的生存之道和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