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丽维亚·玛丽·德哈维兰,昨天去世了。
7月1日,她刚过了104岁生日。
她有两个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1946年的《风流种子》,1949年的《千金小姐》——但一般观众最熟悉的,大概还是她和她妹妹琼·芳登一辈子的恩怨纠葛。
以及1939年,那传奇的《乱世佳人》:
她扮演玫兰妮·威尔克斯。
听上去有些时空错乱:毕竟那电影离现在八十年了。
毕竟那部电影里,克拉克·盖博逝世快六十年了,费雯丽也超过半个世纪了。
扮演玫兰妮她哥哥阿希礼的莱斯利·霍华德,二战期间就过世了。
话说,《乱世佳人》,即《飘》,即《Gonewiththewind》。
《乱世佳人》电影开头,直接打了串字幕点题。
说以前有个老南方,然后:
Lookforitonlyinbooksbecauseitisnomorethanadreamremembered,ACivilizationGoneWithTheWind.
一段文明随风而逝。
这段话也可以用在今日:
玫兰妮这一过世,那个电影黄金时代,真正是随风而逝了。
聊聊玫兰妮。
妙在她被设定为斯佳丽的情敌,与此同时,又是斯佳丽的妯娌。
从读者视角出发,她善良又乏味,亦敌亦友。
毕竟斯佳丽虽然糊里糊涂,白瑞德却是明白的。
他自己玩世不恭,但深深明白玫兰妮这样善良又正直的女士何其可贵,那是白瑞德自己已经不再信奉,但依然尊重的信条。
到玫兰妮过世时,白瑞德几乎是一反常态地,诚恳地,愿上帝祝福玫兰妮,“她是我唯一见过真正和善的人。”
大概读者们,也是一路这样过来的:玫兰妮很好,但无趣;斯佳丽缺点一大堆,但有性情。大家代入着斯佳丽读着读着,越到后来,越与斯佳丽一起发现:她一直怀着戒心的玫兰妮和瑞特,是她真正的保护者。
瑞特是一个看清楚了一切,嘴上很毒,其实以全副南方热情挚爱她的男人。
玫兰妮,就是一直护佑着斯佳丽的南方土地,保持着最本真的温柔和善良,只念好,不念歹,一直在保护着斯佳丽。
她离开了,也就是一个时代逝去了。
而玫兰妮,就像斯佳丽的母亲和父亲,就像塔拉庄园和十二橡树,是真正随风而逝的过往时代。
以及,好莱坞黄金时代。
《乱世佳人》片长接近四小时。据说罗斯福看电影时都睡着了,还抱怨“没哪部电影有权利拍这么长”。
但看这部电影时,应该不会觉得长。既是盖博、费雯丽、莱斯利·霍华德和奥丽维亚·玛丽·德哈维兰们演得太好了,也是因为电影节奏使然。
大概那就是好莱坞黄金时代风格吧。
大卫·鲍德维尔概括过这种风格,那时候流行的,包括但不限于:
——通过心理动机推进叙事,角色有明显克定义特征且重视目标,叙事有因果关系。像《乱世佳人》里,贯彻始终的动机是:斯佳丽爱阿希礼并想保留塔拉庄园、玫兰妮想保护丈夫与斯佳丽、白瑞德爱斯佳丽。
——叙事是连贯统一的,除了记忆闪回。
——空间、灯光与服装等尽量保持平衡与持久。大概电影虽然是二维的,但电影应该给人三维世界的错觉。
大概就是:
古典地、平衡地、连续地、端正地、不跟观众玩花样地、符合古典创作规律地、镜头只用来拍摄而不是给导演秀花样地,讲好一个完整动人的故事吧。
这一切说来当然有些玄,体现在我们每个普通观众眼里,大概观感是:
老电影,尤其是扎实的老电影,看下来很舒服。也许不够新奇活泼,但哪怕在你疲倦时,看着也不会觉得跳或刺。
至少对我来说,《乱世佳人》就是这么部电影。
——我也相信,每个人都有那么极不私藏的扎实的、靠谱的、有想法又流畅的、没有明显致敬或戏仿成分的、故事讲得扎扎实实、重新看能顺利从头看到尾的电影。
当然,在这个时代,这个到处都在讲政确、每个导演都想法子表现一点特色、故事情节不翻点新花样就会被认为没新意、一堆不太会演戏的演员乱七八糟地在屏幕上游荡、经常来几个角色台词或演技让你出戏的时代,要找到一出均匀完整、看着觉得“顺”而不是“导演又在表现自己了”的电影,越来越难了。
所以我们大概到了一个阶段,总难免来回看那些老电影,对几个老人儿印象深刻。看那些老故事,会觉得安全而舒适——那不一定是喜剧,仅仅是,能好好让我们看完的电影。
奥丽维亚·玛丽·德哈维兰代表着玫兰妮,那个老派气度的善良女士。
也代表着黄金时代的老派电影:那个不如现在发达,但大家都还在寻思好好让观众看完一个故事的时代。
其实那个时代早过去了,只是她一直长寿着,似乎还勉强维系着今时今日和旧时代的一点关系。
现在她逝去了。在这个一切都在天翻地覆的年份。
Lookforitonlyinbooksbecauseitisnomorethanadreamremembered.
GoneWithThe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