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单》气势磅礴,沉郁悲悯,将人性的较量、对二战的反思、生命与信仰的救赎等主题发挥到了极致。
斯皮尔伯格一反好莱坞对宏大主题浓墨重彩式的渲染,以黑白摄影为主调,用纪实冷峻的镜头语言还原纳粹泯灭人性的至暗时刻,亦通过塑造辛德勒这一有缺陷的英雄重燃人性之光。
该片电影语言极为出色,黑白影调中红衣犹太小女孩的镜头震慑人心,足以载入电影史册。
解析《辛德勒的名单》中的两大叙事要素和关键人物,有何作用?
一位有缺陷的英雄
第一个黑白段落出现了本片两个重要的叙事元素:名单和站台。
名单可以是纳粹所列的死亡名单,也可以是辛德勒的拯救名单,犹太人一批批在站台上被送上火车载向死亡,也一次次被辛德勒从死亡线上拉回。
字母机械地打在纸上,对于操作者来说只是一个个符号,而对于在场的每一个犹太人而言则与生命一样沉重。
对辛德勒形象的塑造是本片的一大亮点。这是一位有缺陷的英雄,斯皮尔伯格用低栅顶、大景深、大广角镜头展示初期的辛德勒及其与犹太会计史丹的关系。
辛德勒要求史丹做自己的助理,此时的广角镜头、两人坐于桌子两端的构图夸大了二人之间的距离,种族差异导致的隔阂、心理距离的遥远被视觉化了。
随后的对话段落更形象地揭示了二人的地位差异和关系,摄影机拍辛德勒采用内反拍的机位,人物的上半身几乎占据了整个镜头。
拍史丹则是用辛德勒的过肩镜头加外反拍的机位,辛德勒挡住了大半个画面,这样连续几个来回,两人的力量对比尽显无遗。
辛德勒与史丹讨论犹太工人工资的段落,低棚顶、大景深广角镜头的运用产生了“第五面墙”的效果。
在史丹面前,辛德勒犹如一个巨人,视觉上的高大既符合辛德勒的英雄形象,也有对初期人物关系力量悬殊的暗示:史丹被迫为辛德勒工作,但内心并不认同他。
史丹看法的转变
此时的辛德勒还是个唯利是图、发战争财的商人,他的转变是有契机的—一个独臂工人的死。辛德勒无意间救下的独臂工人向他致意感谢他的救命之恩,但很快在扫雪过程中被纳粹发现,被当作没有用的人处死,这里构成了辛德勒转变的第一个契机。
随后,史丹被当作普通的犹太人抓走,辛德勒赶到车站带走史丹,二人离去后镜头转而跟拍一个运输工人,这是一个典型的流畅转场。
镜头跟随工人进入车站仓库,令人胆寒的画面出现了,仓库里堆满了犹太人的遗物。
堆成小山的照片、帽子、牙齿、珠宝、衣物,让人联想到阿伦·雷乃《夜与雾》中记录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片段,暗示着噩梦已经开始。
克拉科夫的大清洗成为辛德勒最终转变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片段也只是电影史上最细腻、最令人震撼的片段,大量的细节,对犹太人心理的多层次描摹令整个段落层次丰富,更令观者动容。
辛德勒骑着马在山坡上目睹了纳粹的恶行,此时响起童声合唱,加之自上而下的上帝视角,使得整个段落充斥着庄严肃穆的宗教感,酝酿着辛德勒内心良知的真正觉醒。
纳粹军队分批前往四处搜寻犹太人,多个不同空间的围剿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残酷和悲悯、个体和群体、人性的善恶纠葛全景式地对位展开。
纳粹士兵随意枪杀名单上的人后笑着逗弄妇女怀中的孩子;医生护士给犹太病人投喂毒药的善意对照着纳粹扫射尸体时的无耻;躲藏在地板下的犹太人因为另一对犹太母女没有蓝卡而拒绝其进入。
逃窜中的母女又由于同勘察现场的德国小男孩相识而受到保护……灵活的手持摄影捕捉着四处逃窜的犹太人,令人如身陷地狱。在辛德勒的注视下,红衣小女孩出现了,这是影史上最令人难忘的镜头。
人群中的小女孩是唯一的色彩,仿佛是这个世界唯一的希望。随着夜晚的降临,纳粹恶魔进入疯狂的阶段,节奏从静待到启动再到爆发,掌控着观众的情绪。
纳粹悄悄用听诊器听天花板寻找犹太人时,手电筒的逆光将人影投射到天花板,和人物剪影强化了视觉上的恐怖感,令纳粹形同地狱使者。
倒绑在床板下、藏在窗帘中的人们陆续被发现,从钢琴中逃出的青年踏动琴键发出响动,静默被打破,噩梦开始了。
激越的钢琴声响起,晃动的手电筒、闪烁的枪火将纳粹的疯狂推向极致,明暗交替之间,纳粹军官弹奏着莫扎特的乐章,古典音乐与惨叫声、枪击声、四处的弹孔形成了惊人的声画对位效果,崇高的艺术正在为人类的倒行逆施呼号惨叫。
结语
在运送尸体的车上,辛德勒再次看到了那个红衣小女孩,内心被撼动,由此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事业—辛德勒的名单。
战争结束,辛德勒穿上囚服被带走,汽车上,工人们的脸映在车窗玻璃上,镜头慢慢调焦聚焦在辛德勒的脸上,人性的光辉在这个镜头中被升华。
影片快要结束时,被拯救的犹太人在音乐声中从黑白进入彩色,从黑暗年代来到现代,宣示了黑暗的终结、光明和希望的到来。
【免责声明】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