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常说这个时代好电影太少。
或许只是缺少发现好电影的眼睛。
3月被引进大片霸屏的院线,一部首日排片仅1%的小众纪录片杀出重围,斩获豆瓣7.6的高分,仅次于《新蝙蝠侠》。
这部不起眼的纪录片,比商业大片更有“被看见”的价值。
“炼”爱
《“炼”爱》聚焦五位都市单身女性的情感困惑。
导演董雪莹也是女性,她的剧情片《入戏》曾经入围41届哥德堡电影节和第12届 FIRST青年影展。
《入戏》
早在公映前,《“炼”爱》已经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等影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炼”爱》的英文译名为《Hard Love》,“炼”是“恋”的谐音,也意味着燃烧与锻造的过程。
导演在采访中这样解释片名: “我们每个人在情感的道路上都经历过各种挫折,有的人一蹶不振,把自己保护在一个壳里,不再相信爱。但也有的人浴火重生,继续寻找真爱和温暖。”
影片选取了五位不同背景,却同样“相信爱情“的理想主义者。
用温柔的镜头撕下她们身上的“剩女”标签。
于是我们得以看见一群鲜活有魅力的个体组成的都市女性群像。
农村出身的北漂白领,红梅,她努力上进,从农村考上大学,靠奋斗留在大城市。
家庭条件良好的北京土著,Kitty,酷爱Hello Kitty玩偶,公主心爆棚。
自由浪漫、多才多艺的文青,月儿,金句是“女人一定要绽放”。
事业成功的“女强人”谈婧,理性大于浪漫,松弛且自信,在寻找“同路人”的道路上,她拒绝为爱情放低姿态。
还有独自抚养女儿的单亲妈妈,李桃。一个十八线演员,曾经也有大明星的梦。如今,为了陪在女儿身边,她转行女主播,每天连续直播六小时,说到嗓子干哑。为母则刚的坚韧,在她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炼”爱》是一部女性主义视角的作品,对两性采取了平视的态度。
虽然没有刻意丑化男性,但影片中的男性,确实不如女性可爱。
即使不是作为恋人,只是作为异性朋友,他们由于身处男性视角,对女性困境缺乏基本的共情与反思。
要么热衷嘲讽说教,谈婧的朋友暗示她单身是因为眼光太高,能挑的人又太少。
要么有性别刻板印象,红梅的哥哥听说妹妹想找物质条件比自己好的,不由分说把她定义为“物质女”。
男性对“爱情”的理解也比女性更现实,更受制于性别刻板印象。
有人喜欢快餐式爱情,认为性重于爱。
有人认为女性应该让自己浸泡在感情里,仿佛理性的人没有能力去爱。
大多数时候,他们对单身女性友人流露出的态度是:大龄单身是一种“非自然状态”,单身的人自己也有问题。
要么个性太强,要么眼光太高,要么……
说得难听点就一个字——“作”。
女性择偶困境背后的性别和年龄歧视,被粗暴的标签掩盖。
提供的脱单策略无非是劝她们放低标准,做出妥协。
女性丰富的生命体验,作为人的价值,被排在婚姻之后。
如今的婚恋市场中,人人都是由条件组成的商品。
但不可否认的是,女性往往是被挑拣更多的一方,也面临更严格的“凝视”和筛选。
似乎向下兼容是她们获得“幸福”的唯一途径。
除了外部压力,传统和现代的婚恋观在她们身体内部对抗。
一方面,她们是有一定物质基础,能够养活自己的“独立女性”。
对爱情不愿将就、精神需求高。
另一方面,她们仍然被传统观念困住。
年龄焦虑如影随形。
虽然能享受单身的快乐,但依然渴望一个“家”。
虽然坚守理想主义的爱情,但也看重现实因素,把婚姻当成阶层流通的渠道。
虽然女性意识部分觉醒,愿意自我奋斗,但”男强女弱”的传统关系模式还在影响她们的择偶观。
红梅希望另一半可以“依附”,Kitty对男女分工延续了老一辈的看法,做家务也不忘自我调侃:“这么会收拾有什么用,也没个男人让我替他收拾”。
生育焦虑也是一个方面。
谈婧害怕错过最佳生育年龄,远赴国外冻卵。
爱情可以等,身体却不能等。
难得的是,影片中,这些焦虑的情绪没有被处理得苦大仇深,反而在日常化叙事中变得轻盈诙谐。
比如,Kitty的朋友和导演打趣她:“你们算是找对人了,跟拍她可以跟拍好几年。”
比如,月儿的小姨,从国外回来,思想开放,浑身散发着中老年女性的自信光芒,简直是《致命女人》中的刘玉玲的现实版,她在饭桌上向外甥女“炫耀”,自己这把年纪了还被美国小伙子追着表白。
比如红梅和哥哥,一个大龄单身,一个离异带娃,两个人因为“物质女”的话题吵得不可开交,老父亲走过来一句话打断他们:“两个失败者吵什么吵”,化解危机的同时令人会心一笑。
这是剧本写不出的真实的生活。
影片中有一个情节,谈婧说自己写了一个故事:一只兔子从战场打完仗回来,掉了一只耳朵,从断耳处长出了尖尖的刺,后来,她变成了一条龙。
在女性的一生中,婚恋问题总会在某个阶段困住我们,但只要放下“为爱而爱”的执念,就会发现人生是如此辽阔。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